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潜在致癌物!
发布时间:
2025-07-18

自来水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然而,近年来关于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的讨论逐渐引起公众关注。消毒本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消毒副产物(DBPs)的潜在健康风险却成为一把双刃剑。本文将深入解析自来水消毒技术的原理、副产物的生成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公众应对策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议题。
一、氯消毒:安全与风险的博弈
氯气或次氯酸盐作为最普遍使用的消毒剂,因其成本低、杀菌效果好而被全球超过90%的水厂采用。当氯与水中有机物(如腐殖酸、藻类代谢产物)发生反应时,会生成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等副产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氯仿(三卤甲烷的主要成分)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长期暴露可能增加膀胱癌、结肠癌风险。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对三卤甲烷总量的限值为0.1mg/L,与美国环保署标准相当,但2023年清华大学团队在华北地区的研究发现,部分老旧管网末梢水样中THMs浓度可达限值的1.5倍,尤其在夏季藻类爆发期更为显著。
二、新兴消毒技术的挑战
为减少传统氯消毒的弊端,紫外线、臭氧等替代技术逐渐应用。紫外线通过破坏微生物DNA实现消毒,几乎不产生副产物,但对水质浊度要求极高,且无持续杀菌能力。臭氧消毒虽能有效降解有机物,但会生成溴酸盐(IARC 2B类致癌物),北京某水厂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臭氧工艺出水溴酸盐浓度接近国标0.01mg/L的临界值。更复杂的是,当臭氧与含溴水源结合时,可能形成毒性更强的溴代三卤甲烷。目前最被看好的"紫外-氯胺联合工艺"虽能降低60%的THMs生成,却可能产生亚硝胺这类新兴致癌物,上海疾控中心2025年报告指出,采用该工艺的水厂中检测到NDMA(亚硝基二甲胺)浓度达12ng/L,虽未超国标但值得警惕。
三、从水源到龙头的多重防线
1. 源头控制:浙江大学环境研究所建议,强化水源地保护可减少40%前体有机物。例如杭州千岛湖通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使水源TOC(总有机碳)从3.2mg/L降至1.8mg/L。
2. 工艺升级:膜过滤技术(超滤/纳滤)能截留90%以上的大分子有机物,深圳某水厂采用"陶瓷膜-活性炭"组合工艺后,THMs生成量下降72%。
3. 管网优化: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指出,更换铸铁管为PE管可减少管道内生物膜滋生,降低消毒剂需求。天津2024年改造200公里老旧管网后,管网末梢余氯量从0.8mg/L降至0.3mg/L仍能保证水质。
4. 终端解决方案:美国NSF认证的活性炭滤芯可去除80%以上氯仿,但需每3个月更换;反渗透净水器虽能去除99%的DBPs,但会产生3倍浓缩废水。
四、公众认知与科学应对
202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调查显示,68%受访者认为"自来水致癌"是夸大其词,但42%家庭仍安装净水设备。专家建议:
- 晨起先放水1分钟(尤其高层住宅),可减少滞留管道产生的副产物
- 煮沸水时开盖再烧2分钟,促使挥发性THMs蒸发
- 定期查看水务公司发布的《水质年报》,重点关注"消毒副产物"指标
- 孕妇、婴幼儿等敏感人群可考虑使用瓶装水冲泡奶粉
值得注意的是,消毒副产物的风险需理性看待。按WHO数据,饮用含0.1mg/L THMs的水70年,致癌概率约百万分之一,远低于吸烟(千分之一)或空气污染(万分之一)的风险。北京市自来水集团2025年监测显示,出厂水THMs平均浓度仅为0.03mg/L,仅为国标限值的30%。
未来,随着"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等第三代水处理技术的普及,以及《水十条》对管网改造的持续推进,我国自来水安全将实现从"合格水"到"优质水"的跨越。公众在关注潜在风险的同时,更应认识到规范消毒对预防介水传染病(如霍乱、伤寒)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或许是更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命题。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