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保障 “优质供水”,降低漏损
发布时间:
2025-10-13

智慧水务作为现代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逐步成为保障“优质供水”和降低漏损率的关键技术支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水务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管网老化、漏损率偏高、水质监测相对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智慧水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为实现效率可持续的供水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智慧水务的核心技术架构
智慧水务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的闭环系统。在感知层,通过部署智能水表、压力传感器、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实现对水量、水压、水质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以郑州市智慧水务项目为例,全市已安装超过50万只智能远传水表,每15分钟上传一次用水数据,形成覆盖全域的监测。传输层依托NBIoT、LoRa等低功耗广域技术,确保海量数据稳定传输至云平台。分析层运用大数据算法,对供水管网运行状态进行动态建模,准确识别异常用水模式。决策层通过可视化平台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运维指令,指导抢修人员快速定位漏点。这一技术架构使传统被动抢修模式向主动预防性维护转变,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
二、降低漏损率的智能化实践
管网漏损是困扰全球水务行业的难题。据相关统计,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处于一定水平,部分老旧城区漏损现象较为明显。智慧水务从多个维度应对这一挑战:
1. 声波监测技术:济南水务集团在主干管网部署了2100个噪声记录仪,通过捕捉管道中水流声波的异常频率变化,可在较短时间内识别出微小渗漏点。该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漏损率下降,实现可观的年节水量。
2. 水力模型仿真:杭州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管网水力模型,模拟不同压力工况下的水流状态。在2024年夏季高峰供水期间,通过动态调节泵站压力,既保证了末端供水压力,也使爆管事故有所减少。
3. 分区计量管理:深圳将全市划分为多个独立计量区域(DMA),每个区域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调节阀。当某区域夜间小流量异常升高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该机制为控制漏损率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水质的全程保障
智慧水务对水质的保障贯穿“源头—管网—用户”全链条。在山东某水源地,多参数水质监测浮标定期检测藻类密度、重金属含量等多项指标,数据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当出现异常时,系统可启动相应预案,如调整取水口或优化药剂投加。管网中途加压站配备的余氯在线分析仪,能根据末端水质反馈动态调整消毒剂投加量,既确保杀菌效果,又控制消毒副产物水平。居民家中安装的智能水龙头可监测浊度、pH值等指标,数据通过手机APP推送给用户。郑州自来水公司通过该体系,使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智慧化运营的协同效应
智慧水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管理模式的优化。广州市建立的“供水大脑”平台整合了SCADA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多个业务模块,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当接到用户报修信息时,系统能自动调取该区域的管网年龄、维修历史、水压曲线等信息,辅助生成处置方案。此外,通过分析大量用户的用水行为数据,水务公司可预测日用水量波动,优化水泵机组调度。实践证明,这种智慧化运营有助于控制产销差率,实现资源节约。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