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下的内涝风险实时预警与处置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5-10-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多发,城市内涝已成为困扰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传统“以排为主”的防汛模式在应对突发性、高强度降雨时往往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水务体系,正引领着城市内涝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实时研判、准确处置的全新模式变革。
一、 传统模式的困境与智慧水务的必然
传统内涝防治主要依赖历史经验、固定阈值和人工巡查,存在明显短板:
信息滞后:雨情、涝情信息获取慢,决策依赖于事后报告。
预测缺失:无法对未来短时内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和模拟。
联动低效:各部门间信息壁垒高,应急处置协同性差,资源调配不准确。
智慧水务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城市水系统数字孪生体”,通过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对内涝风险的“先知先觉”。
二、 内涝风险实时预警体系:从“感知”到“先知”
实时预警是智慧水务应对内涝的一道防线,其构建依赖于一个多层次的技术闭环。
1. 立体化感知:
天:接入高精度气象雷达、卫星云图数据,实时跟踪降雨云团动向,获取面雨量预报。
地:在易涝点、河道、排水管键节点、泵站、闸门等位置,布设雨量计、水位计、流量计、视频监控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水情、工情数据。
地下:利用管道机器人、声纳等技术,对排水管网的运行状态、淤积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2. 智能化大脑中枢:
这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通过构建**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并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实现:
风险模拟预测: 结合实时降雨预报和地面感知数据,模型能快速模拟未来1小时、3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内,城市各区域的积水范围、深度和演进趋势,实现“降雨未至,风险先明”。
动态阈值预警:改变传统的固定水位报警模式,根据实时降雨强度、河道水位、潮位等多因素,动态调整各点位的预警阈值,使预警更科学、更准确。
风险等级划分:将预测结果与人口密度、交通路网、重点设施(如医院、学校、地铁站)等承灾体信息叠加,自动生成红、橙、黄、蓝四色风险等级图谱,为分级响应提供依据。
3. 多渠道信息发布:
预警信息通过政务APP、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户外电子屏、车载导航等多种渠道,时间准确推送给市政管理部门、应急队伍和受影响区域的公众,为避险疏散赢得宝贵时间。
三、 协同的智慧化处置:从“预警”到“无忧”
预警的价值在于指导处置。智慧水务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指挥处置体系。
1. 一键式智能调度:
当预警触发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初步的处置预案。指挥中心可“一键式”远程操控泵站开启、闸门启闭,提前腾空管网和调蓄池的容量,实现“削峰错峰”。同时,系统能智能推荐好的抢险队伍、物资储备库和行进路线,实现资源的好配置。
2. 可视化联动指挥:
在指挥中心大屏上,风险地图、抢险车辆位置、人员分布、实时视频等信息一目了然。指挥者可以基于统一的态势感知,进行跨部门(如水务、交警、消防、城管)的协同指挥与视频会商,指令下达准确。
3. 闭环化处置跟踪:
从任务下发、队伍出动、现场作业到处置完成,全过程在系统中留痕。抢险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反馈现场情况(如图文、视频),形成“下达-执行-反馈”的处置闭环,确保每一条预警信息都得到有效响应。
4. 后评估与模型优化:
每次内涝事件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复盘,将实际的积水数据与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持续优化和训练算法与模型,使得下一次的预测更加准确
,形成“实践-学习-优化”的良性循环。
四、 结语:迈向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
智慧水务下的内涝风险实时预警与处置,不仅仅是一套技术系统的升级,更是一种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它让城市水系统变得可感知、可预警、可调控,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未来,随着5G、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智慧水务的触角将延伸至更细微的末梢,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流域智慧管控。通过构建一个全天候、全覆盖的内涝防控体系,我们终将筑起一道无形的“数字堤坝”,让城市在面对风雨时更加从容宜居。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