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智慧水务如何让排水更聪明、防洪更有效?
发布时间:
2025-08-12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2025年8月,我国多地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水务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水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智慧水务正在重塑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让城市在面对暴雨时更加从容。
智慧水务的核心在于"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在感知层,遍布城市的地下管网传感器、雨量计、水位计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到城市水务大脑,经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后,形成最优调度方案。例如,在深圳某区的试点中,通过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部署300多个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分钟级监测。当降雨来临时,系统能够提前30分钟预测内涝风险,并自动调节泵站、闸门等设施,将排水效率提升40%以上。
在预警预报方面,智慧水务系统整合了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提前72小时预测降雨情况,并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内涝风险。北京市水务局开发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系统将气象预报精度提升到1公里网格,能够准确预判积水点位和深度,为应急抢险争取宝贵时间。2025年7月的一场暴雨中,该系统提前6小时发出预警,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转移群众2000余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在应急调度方面,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了"一张图"指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全市排水管网运行状态、泵站工作情况、积水点分布等信息。广州市建设的智慧水务平台整合了全市1.2万公里排水管网数据,实现了对500多个易涝点的动态监控。当出现险情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最优抢险路径,调度最近的应急队伍和设备。2025年汛期,该平台帮助广州市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了60%,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
在长效治理方面,智慧水务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对历史降雨数据、管网运行数据的深度挖掘,系统可以识别出管网瓶颈和薄弱环节。上海市利用智慧水务平台分析了近10年的降雨数据,找出了35处需要重点改造的管网节点,为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治理,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改造,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水务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数据共享难题,水务、气象、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往往存在壁垒。其次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的设备难以互联互通。此外,老旧管网的基础数据缺失也给智慧化改造带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探索解决方案。例如,杭州市建立了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展了管网普查专项行动,为智慧水务建设扫清了障碍。
未来,随着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成熟,智慧水务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城市的"数字双胞胎",通过仿真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风险。边缘计算技术可以让数据处理更靠近数据源,减少传输延迟。区块链技术则能确保水务数据的安全可信。这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推动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暴雨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契机。智慧水务通过科技赋能,正在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防汛模式,让城市排水更聪明、防洪更高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为市民创造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